您的位置:

首页 >> 印象渭滨 >> 人文渭滨


【品“渭”】长长清姜路 悠悠军工情(三)

[ 来源: | 作者: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时间:2021-12-20 | 浏览:20986次 ]

  

赵莉渭,网名冰柠檬。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人文地理摄影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西藏,我来了》,并参与协会十多部散文集的编辑工作。散文作品收录在中宣部《我家的抗战故事》一书及《宝鸡散文六十年》文集中。

今天渭滨区融媒体中心刊发《长长清姜路,悠悠军工情》(三),欢迎大家阅读品鉴!

A军工情

清姜路承载了第一代、第二代军工人太多的记忆。

天南海北的人汇聚一起,开始,南方人看不起北方人,北方人瞧不惯南方人,强大的鄙视链在这里长期融合抗争。最后,南方人学会了北方的生活方式,北方人借鉴了南方人工作方法。各地人相互联姻,相互包容,取长补短,婚丧嫁娶,走亲访友,完全没有任何当地人的繁文缛节,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既现代又务实的大融合的生活氛围。到了七八十年代,下乡返城的知青和复转军人以及地方干部子弟,都以能进到这些厂里工作为荣。只是政审的严格,能进来很不易。

随着改革开放,不少人又转入公务员队伍或南下创业,很多又根据各种政策,通过各种渠道陆续回到大城市。但无论这些人走到哪里,他们在这个大熔炉里练就的敬业精神和工作作风都是其他地方人没法比的。尤其在这个相对封闭环境中长大的军二代军三代,他们的简单纯粹,不谙世故,让他们刚走出去时,羞涩胆怯,吃亏无数。但也因此收获了信任和赞誉,很快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的世界相对不大,但视野却并不一定就小。

恢复高考后,清姜路上的军企子弟历来都是考上大学最多的。不少人走出宝鸡,走向世界,成为社会的精英和栋梁。这都得益于清姜路上的职工本身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更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结果。同时,各个子弟学校的老师学历非凡,学养深厚,学校的学习风气好,学习氛围浓厚。现在的学生肯定不会想到,一个风雨飘摇的午后,一位身为右派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们关紧门窗,安静听他用俄语深情诵读高尔基的《海燕》,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享受。而且,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风气一直延续至今,烽火中学,长岭中学一直都是有名的省重点中学,吸引了全市不少优秀学生来这里就读。可惜,现如今优秀的人才和教育资源已经汇集到北上广一线城市,中小城市很少再会有更优质的人员进入了。大家都在感叹这一代人悲哀的同时,又无不在感恩那个特殊年代带给清姜人的幸运。

九十年代,各个厂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转民改革,一时间长岭阿里斯顿冰箱、宝花空调、烽火金索利克组合音响、夏普收录机、凌云的电子琴、蓄电池等行销全国,一度给企业增加了不少效益,也不断刷新着上缴国家利税的新高,再次迎来了清姜路上的又一个繁荣时代。

有幸的是,所有这些繁荣和辉煌又都凝结着我们这些没有走出清姜的军工第二代、第三代人的心血和汗水。从国家的神舟飞天, 天宫落户太空,到嫦娥奔月祝融号登陆火星,都有清姜人不可磨灭的贡献。高铁高速的迅猛发展,新型军舰的扬威南海,与清姜的军工质量息息相关。号称陆战之王的最新型坦克,装甲车的电子设备和照明系统都与清姜的军品技术保障密切相连。这里生产的铁路道岔、导航、传感器与电子设备始终应用于各种重要装备的重要环节。

不知从何时开始,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不再是直接照射在头顶,而是从班车窗户上倾撒到我们身上时,才突然意识到,在清姜路上下班的职工已经越来越少。宝鸡经济发展中心的东移早就已经开始。很多人都是乘坐大轿子车前往宝鸡开发区的新厂房去上班。还有不少职工本身就在各个厂在西安或其他城市建立的新厂区工作。比如41#厂在西安有占地80多亩的高新产业园,43#、38#、48#厂在西安也都有自己的开发部,宝桥厂在多年前就把很多重要的项目移至广东汕头,南京,舟山,珠海,现在总部南迁也马上成为现实。同时,宝鸡因为多个高速铁路公路的开通,使宝成线的客运使命基本完结。短短两年宝鸡人口锐减40万,清姜的人口注定也是一半朝下的锐减。加上,国家的日益安全稳定,军品生产的分量越来越轻。尤其今年10月宝汉高速的迅速开通,两个小时即能抵达汉中的交通便利,必然使川陕公路的功能极度下降。清姜公路交通的使命更加减弱。

 清姜路不再成为繁华的工业区,不再是人口密集的“小上海”,不再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了。它跟宝鸡的整个大局一样,高科技人才越来越少,越来越会成为一个休闲度假的宜居之地,一个老年人聚集养老的地方。它跟全国所有的三线厂的结局不一样的是,清姜路却并没有因此而马上凋敝,优渥的生活环境始终还在。走在悠长的清姜路上,眼见川陕路边一大批新的住宅楼已经拔地而起。过去老旧的家属区,平房改楼房,楼房变电梯房,居住条件越来越好。它让新一代人年纪轻轻就住上了好房子,让老一代虽入耄耋之年却没有后顾之忧。一位旅居加拿大近三十年的科技精英,回到故乡宝鸡,发现他们当年追求的生活条件和景色宝鸡都有,出门有山可爬,有水可游,美食哪个地方的都有。宝鸡人悠闲的生活节奏让他很羡慕。尤其近闻,宝鸡以“绿色低碳理念为中低收入居民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创新实践,从全世界各国170多项提名中脱颖而出,成为亚洲和我国唯一荣获2021年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真是不胜欣喜。

现在,很多老人住在生活了几十年的小区里衣食无忧,曾经的叱咤风云不复存在,只享受一份淡然的宁静和满足。其实,这不正是他们一生艰苦创业,努力奋斗而最该得到的回报和希望得到的结果吗?

听着清姜河潺潺的流水声,望着从头顶高架桥上飞驰而过的高铁火车和汽车,走在曾经的办公楼下,体会着包裹在瓷砖墙里面五十年代的热度,回想起八十年代的理想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梦。真是和老一辈一样,也把一腔的热血和青春都熔铸在清姜路上了。与老一辈人不同的是,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老家有故乡有好几个孩子,而我们却未能离开这弹丸地半步,兄弟姐妹,儿女亲家是唯一可以走动的亲戚,独生子女是我们唯一想依靠而又无法倚靠的“靠山”。

因此,作为从小在这里出生,而又将要在这里老去的军工第二代,既为生活在这座由铁路拉来的城市而感到庆幸,又为没能由铁路拉向更远方去生活而感到遗憾,更为由铁路渐渐拉走的繁华而惋惜,同时,对这条因战事而繁华,又因和平而庸常,且充满故事的道路,一往情深,并充满深深的期待和怀恋……

作者:赵莉渭

编辑:郭飞

责编:王琦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