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滨区历史名人 |
[ 来源: | 作者:bjsjwl | 发布时间:2012-04-24 | 浏览:61923次 ] |
历史名人: 炎帝神农氏 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领袖。《帝王世纪》载:“神农氏母安登,又称女登,有娇氏,少典妃,游华阳(陕南洋县有华阳镇),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凤翔府志》、《宝鸡县志》和《中国名胜辞典》均有记载:炎帝神农氏生于陈仓姜水东岸之蒙峪,长于瓦峪,沐浴于九龙泉。三地均在本区益门乡境。 瓦峪堡、九龙泉均在峪泉村内,村以此而得名。相传,瓦峪堡还是神农氏娘舅故里,并在此处长大。这里有神农祠,其母抱着神农氏在泉里洗澡,后人立碑为记。 《白虎通义》载:“古之人皆食禽兽,至神农,人渐众多,禽兽肉不足,神农应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农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他不仅教民种植五谷,还教民种植果树。至今蒙峪沟的杏,人称神农杏。 神农氏发明医药,为“医药之神”。《淮南子·修务篇》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与(遇)七十毒”。对于神农氏研究中草药的成果,古代医学家陶弘景等,将其辑录成《神农本草经》,得以传世。长期以来,蒙峪沟出产的柴胡,人称蒙胡,誉为上品。 神农氏还开创市井活动。据史籍载:“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现在本区天台山,留有神农氏“太阳市”的遗址。 每年 白鸾 字盂禽,号凝阳,益门乡刘家槽人。幼时聪颖,博闻强记,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中举,次年(1987)中进士,后任行人(管传旨、册封)、浙江道监察御史、山西巡按等职,为官清正廉洁,弹劾不避权贵。 弘治年间,太监杨鹏、李广、刘瑾朋比为奸,把持朝政,冤案成堆,朝臣有具疏上劾者都遭陷害。而白鸾不畏权贵,直言进谏孝宗,抨击刘瑾。正德五年(1510),刘瑾终被武宗诛杀。在任山西巡按时,深入民间,明查暗访。查清晋府宁化王钟柄,仗势欺人,淫虐无道,勾结地方官吏横行一方,百姓怨声载道。白鸾返京后,具情上疏孝宗,力促弹劾宁化王钟柄,他言辞激昂,毫不畏惧,诸朝臣无不为其直谏所感动。在担任江南主考官时,对应试的国戚豪绅公子不徇私情,坚持按科规取贤能,因此被权贵恶棍视为眼中钉。 其生活简朴,两袖清风。偶有外出,惟乘一骖(3匹马的车),随役很少,从不惊扰百姓。后因谴责副使杨忠溥被谪,降为县丞,但仍克勤厥职。辍职归里后,病殁宅中。有关他的轶事,民间流传颇多,其诗文多已散失,唯《益门镇记》尚留传至今。 党丕显 字知微,号亦姜,阁老党崇雅后裔,永丰里(今石坝河乡党家村)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副贡,曾任甘肃文县儒学教谕。丕显个性聪颖、隽拔,家富而好义气,喜饮酒赋诗,结交广博,亦工书法。其与同邑赵碧、庐士英、杨之春、毛仪等九人结诗酒社,九人之家皆贫,丕显常资助之。著有《亦姜集》。 高维岳 清永宁里(今高家村)人,康熙八年(1669),拔贡,曾任山东监运使,以书法著名,后任直隶滦城县令。任职中,善剔除弊端,兴利农桑,体恤百姓疾苦,重视学校教育。著有《学耕园》全稿。 何毓藻(1791—1852) 字荷舫,号芸樵,世居谭家村。自幼聪明,博学多才。六岁就读,十岁读毕十三经。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举人,一生清廉,历任新宁、西昌、鼓山等知县,颇有政声。 道光二十九年(1849),赴黔查办盐务,适值盐民^造**,当局派他处理。经多方请教协商,将运、卖捐税合并,盐民满意。当地畲族乡民为一山场争讼多年,经17任县官审理无法结案,案卷积压尺余。经细阅案卷,深入察访,最后公断,乡民欣然。又一民妇自谓观音附身,欺骗乡民,扰乱春耕,他得知后,派人将民妇捕押,并在脸上涂出记号,烧掉神堂,乡民称快。 何毓藻年老卸任后,久病不起,于咸丰二年(1852) 徐冲霄(1856—1938) 字扶九,益门镇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举人,十八年(1892)进士,曾任广西天保、灌阳、怀远等县知县及奉议州知州护理、镇安府知府等职。因不满朝政腐败,于宣统年间离职还乡。民国11年(1922),参加纂修《宝鸡县志》,并致力于地方教育。著有《知味斋诗集》,其中,《赞鸡峰山》、《赞金台观》等诗篇极佳。 杨联甲(1889—1956) 高家村乡桑园铺村杨家场人,高级警官学校毕业,历任民国政府陕西省警察厅东、南两区警察署署长,宝鸡县警察局书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副官,宝鸡县第一、二高等小学武术教员,省立一中、中山中学教员,宝鸡县农会理事长。解放后,任乡、县人民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杨联甲一生酷爱书法,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其作品在宝鸡地区颇受赞誉。他擅长魏体,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其笔画刚劲,结构严谨,气势雄浑,动笔一丝不苟。他为人诚挚,对求书者毫不推辞。他的书法作品流传很广,但多在“文革"中被毁,现仅留南关“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陕西军区修建西北铁路宝天段纪念碑”石刻题词字迹。 李伯恭(1906—1951) 高家村乡苟家岭人,1 9岁考入同州(大荔)师范学校,24岁赴北平、汉口等地求学深造,曾于北平民国大学进修毕业。民国22年(1 9 3 3)回乡创办太寅小学,兼任校长。民国25年(1 93 6),参加岐山、宝鸡、凤翔三县地方武装,任副官。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六师,李任副官和平凉留守处主任。民国3 3年(1 944),退伍返乡,在谭家村小学和建华中学任教。民国3 5年(1 94 6),加入国民党中统“党网”组织,担任乡参议员、国民党区党部委员,次年,任宝鸡县党部秘书。此间,他做过许多反共宣传。 1948年,宝鸡首次解放时,李将县党部的资料、档案烧毁后,投奔宝鸡县自卫团秦伯瀛部,任中校副团长。 1950年3月,人民政府安排他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51年4月,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对其历史问题进行重新追究,被逮捕,于同年5月1 7日按反革命罪处置。 1984年,在平反纠正冤假错案中,对李伯恭一案重新进行复查,按照党的“既往不咎’’政策,对其历史罪恶不予追究,按投诚起义人员对待,撤销 杨森林(1916—1983) 世居姜城堡村,初小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幼年家境贫苦,勤劳诚朴,成年后以务农为生,善于学习钻研农业技术,为人正直,办事公道。 新中国成立后,他热爱中国共产党,立即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1952年,联合本村7户农民在姜城地区建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当年种植的“碧码1号”和“6028号”小麦,产量比老品种高出20%到一倍。1953年,引进的“517"棉花品种和“金皇后”、“白心马牙”、“红心马牙”等玉米良种,使产量比原来分别高出77%到两倍。1954年,他带头成立有21户农民参加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全市最早的初级社之一。次年,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一直担任社主任。当年合作社小麦亩产 杨森林先后出席过全国、省、市农业先进会议28次,是宝鸡市第一届至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宝鸡市人民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代表,宝鸡市政协委员,三次当选为宝鸡市党代会代表。但他从不居功骄傲,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遇事同群众商量。 李子青(1909—1991) 名万选,男,1909年生,河南荥阳县人。1944年,日军侵占中原,他携眷来陕,先后在岐山、眉县、凤翔等地任教,后又在宝鸡市体育场任国家一级裁判员。工作之余,潜心研习书画,以创作的巨幅精品《魏碑——木兰辞》确立他著名书法家地位。1979年5月,被选为市书法学会主任,1985年,选为市书法协会主席。李白幼天资聪明,酷爱书法艺术。7岁临仿碑帖,后攻读于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任教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他的书法艺术结构严谨,笔划浑厚,雄健有力,草书功力深厚。神采飞扬,笔走龙蛇。其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书画大赛,两次参加黄河流域十省区书法联展,并在香港、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艺坛展出。1983年,东渡日本;与东瀛书画人士交流技艺。他曾于1988年主持九成宫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奖赛,有全国30个省、市,7个国家的侨胞和国际友人来稿参赛,盛况空前。他的绘画亦造诣很深,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81年,他创办市书法业余学校,培养出大批书画人才。他担任过中国书法协会陕西省分会副主席、全国书协会员、于右任书法研究会顾问、民盟宝鸡市委委员、市政协委员等多种职务。1991年9月,逝世于宝鸡,终年82岁。 |